拿到Xbox Series X已有兩周多的時間,我對它的了解相比于開箱時又深入了一步。在QA帖的基礎上,現在我加入了一些新的使用感受,并把它匯總為一篇正式評測。如果你對這臺性能強悍的次世代主機感興趣,可以從下面的圖文中獲得一些有用的信息。
外觀
XSX的外觀作為一臺游戲機是很獨特的。我還記得它剛剛公布時,有不少人拿來吐槽,說它像冰箱、像空調、像加濕器、路由器或者其他什么東西...總之,它就是不像個游戲機。有一派觀點認為,XSX的外觀設計過于保守,缺乏張揚次世代身份的符號。但是在我上手體驗一段時間之后,我倒更認同另一派的看法:不像游戲機恰恰是它的獨特魅力。
微軟可能一直在研究這樣一個課題,就是怎么把尺寸做小的同時讓它更好得融入家庭環境。XSX的尺寸是30x15x15cm,一個對稱、整齊,棱角分明的長方體。這種“方正”派的設計,加上通體黝黑的色調,使得它從各個角度看上去都是統一的。你可以把它豎放,也可以橫放,無論怎么放,都不影響它的視覺效果。
因此,XSX可以勝任家庭裝飾物的任何位置,你不會在家里找不到一個合適的地方去擺放它,只要有一個差不多的空間,你就可以把它立在那,或者干脆橫過來、塞進去。無論怎樣,它都能成為一個不錯的擺件。更有甚者,它橫放時平整的側面還可以成為放置其他裝飾物的底板。總之,任你怎么來,它都有的配合。
這種走中庸路線的外觀,可能會讓人忽略它內在性能的強大。這性能不僅是指強大的數據處理能力,也是指散熱和噪音——這兩個在日常游戲場景中影響體驗的重要參數。值得欣慰的是,XSX在這兩方面做得都十分優秀,在連續運行了一整個下午后,我把手放在頂部的出風口上,可以感受到風扇吹出的熱風,但機身溫度并沒有明顯提升;在整個玩游戲的過程中,它發出的噪音幾乎等同于無,這一點簡直是無可挑剔。
說到散熱,我的關注點還在于機身頂部那一整面散熱孔上。我對這個地方有一些困惑——不是關于兵乓球的,我試了,這地方吹不起來兵乓球——主要是關于如何清潔的問題。實際上這個地方的散熱孔很大,假如內部臟了、或者掉進異物的話,應該如何處理,關于這一點,可能還需要得到一個權威的說法。
當然,為了預防這種情況發生,我們可以盡量將機器橫放而不是豎放,或者斷電后像長輩們那樣在上面蓋一面碎花布...
功能接口方面干脆利落,USB 3.1x3(正1背2)、HDMI 2.1x1、網線x1,唯一一個比較特殊的接口是專用SSD硬盤接口,目前微軟和希捷合作推出了一種XSX/XSS專用固態硬盤,可以視為內置SSD的直接擴容,能游玩針對XSX/S優化的游戲。而相對應的是,經由USB外接的硬盤雖然也可以擴展容量,但是無法直接游玩為XSX/S優化的游戲,需要將其拷貝到內置或專用外接SSD上游玩。
手柄
其實看到新手柄樣圖的時候我就直接打了個響指,不為別的,只為兩個心心念念的改動終于應驗而開心。這第一個改動就是截圖鍵——終于有了,我一直不明白為什么沒有,因為在X1上不管你怎么調,它截圖就是麻煩。現在終于有了更方便的實體鍵,不管截圖還是錄視頻都方便多了。
不過這個截圖鍵在手柄上出現的位置還是讓我有點意外的,它一點都不客氣,直接撿了個正中的座位——標準的C位。也許這是為了不影響現有的按鍵布局和操作習慣,但屬實是太有牌面了,你都不好意思不用它。
第二個細節改動是我自己主觀上的一個念想了,沒想到它成了,就是十字鍵區變成了混合式方向鍵。兩者在功能上是沒有明顯區別的,但手感的差異就很明顯了。我個人一直是“圓盤”派,因為十字鍵多少在用的時候會有“累手指”或者硌手的感覺。可能很多游戲會把這個位置映射成菜單,讓你不會一直用,但即便是偶爾用一回,十字的手感也不如“圓盤”。
這兩點改動讓新手柄在第一眼的視覺效果上更趨近于精英手柄,后者的模式鍵剛好就是新手柄的截圖鍵,也同樣采用了混合式方向鍵(當然它可以更換),因此認為新手柄參考了精英手柄的設計經驗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除此之外,新手柄在版型上乍看與老手柄之間沒有差異,按鍵樣式和尺寸也差不多,但這里面還是有一些細節值得關注。
首先是頭頂上的接口由Micro USB換成了Type-C,這就不用多說了;其次,老手柄正臉上方沿著西瓜鍵切出了一條劉海,新手柄將它抹平了;扳機鍵布上了防滑顆粒,且寬度略微變窄——如果沒有同事提醒我,我還一直都沒發現。經過測量,新扳機比之前窄了3~4毫米左右,至于手感就因人而異了,我個人感覺是更加厚實些;握把背部的防滑紋理包裹面積有所擴大,摸上去的顆粒感比以前更足,材料似乎也變了,摩擦力更明顯。
從這些細節上的變化來看,新手柄的設計主要還是突出了一個“穩”字,它沒有大刀闊斧的改革,而這也是有原因的。我想論手感,Xbox手柄本身就是插在山頂上辨別風向的那枚旗幟,它已經站到那個位置上了,所以改動的空間和必要性也很小。不過話說回來,有一個延續下來的地方是我自己不太喜歡的,就是5號電池。裝電池和充電哪個實用,這可能得依具體場景而論。但是放電池這個范兒確實顯得有點太老了,看起來時代感很強。當然,如果改為充電的話會給手柄加上一個使用壽命的枷鎖。好在以前買的充電電池包依舊可以在新手柄上使用。
適應性方面,新老手柄在各自的平臺都可相互通用,這也為我們節省了一些迭代設備的費用。關于“截圖”這個唯一的新功能鍵,經測試,它在X1上也可以發揮同樣的作用,但如果你接電腦的話(比如玩Steam),目前這個截圖鍵是無效的,還需要等待以后更新。
系統
隨著不久前新升級的發布,XSX換上了新系統。新系統在一些細節上看起來很新鮮,比如你可以來回調換根目錄下的圖標順序等等。但這些細節并沒有改變主體風格和使用邏輯,所以假如你是從X1走來的,不會有任何學習成本和使用障礙。
在上手伊始,我自己的一個特別明顯的感受就是比原來流暢了許多。現在打開任何選項和目錄都變得無比流暢、沒有等待時間,就連商店也是如此。我想從使用體驗上來說,這一點是新系統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地方之一。當然1TB的固態硬盤也可以算是其中之一,總計802G的可用空間足夠裝下十幾個游戲,并且你也可以通過官方外接SSD配件或USB硬盤來存儲額外游戲,很是方便。
新元素方面,游戲庫中出現了新標志,游戲封面上會標出“X/S” 的字符,代表本世代的兩個平臺。這應該是微軟貫徹運營思路的一種具體方式。微軟不止一次強調要消除平臺間的隔閡,要“在任何平臺上都可以玩任何游戲”,XGPU的推出、Onedrive的應用其實都是一種具體的推行手段。我覺得新系統也是在通過這些細節去強化這樣的概念,讓你感受到Xbox是一個兼容并蓄的大家庭。所有人都在其中,都可以享受同樣的內容,只是享受的過程各有差異。
說到這一點,我發現“商店”似乎已經走到了前面。XSX上使用的商店系統是最新版的Microsoft Store,風格與PC端和移動端的Xbox組件統一。簡而言之,這個商店現在就是一個超級大賣場,不僅賣游戲,也“租光碟”——訂閱影視內容,甚至還有電子購物功能(港服好像沒有)等等。部分服務在國內可能會水土不服,但不妨礙我們從這一點來感受消除平臺隔閡的趨勢。
Xbox Game Pass
Xbox Game Pass(以下簡稱XGP)在新系統中的權重似乎又提升了,好像你在各個界面上都可以看到XGP在向你招手。這種推介力度是有其原因的,客觀來說,XGP的確是值得每個玩家關注的一項優質服務。
不管是XSS還是XSX,購買其中任意一臺,XGP都會是一個絕佳的伴侶。它的概念不難理解,就是一個月租性質的游戲池,只要你付上大約70塊錢/月(當然,促銷手段會讓這個價格大打折扣),就可以暢玩其中的所有游戲。100塊/月的XGPU還包含金會員和EA Play陣容,更值得推薦。
那么池子里到底有多少游戲呢?我登上去數了一下,算上新加入的EA Play,現在的主機上差不多是350款左右。這其中不僅囊括了第一方扛旗的作品(甚至有的作品首發就直接XGP了),也有《血污 夜之儀式》、《如龍 極2》或《尼爾 自動人形》這樣的日系大作,還有數不清的熱門游戲、經典游戲、類型游戲和小眾游戲。總之,你隨便翻翻就可以找到幾款想玩的。
這個池子也并非是“死水”,它每個月都會加入很多游戲,也會將部分游戲移除。但總體陣容是越來越龐大、越來越豐富的。
這樣一個模式,有人說它是微軟對數字內容服務的一種愿景,有人從迅猛增長的數據背后看出了消費習慣變更的趨勢,也有人在揣摩它的分賬機制……總之,每次說到XGP的時候,都會有很多人在談論這些問題,老實說,我不知道它們的答案是什么,也不想去推測,我只知道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玩家得到了最終的實惠,這就夠了。
以較低的價格暢玩數百款熱門游戲,對于任何一個游戲玩家來說,這種誘惑力都是難以抵擋的。可能只有一種情況下玩家沒必要去考慮XGP,就是這池子里面的幾百款游戲都玩過、或者都不感興趣。如果不是這種情況,那么XGP就是一項滿分服務。
游戲體驗
次世代進化的一個標志是游戲讀取速度,而依賴于強大的硬件以及對第三方游戲的良好兼容性,XSX在運行大多數游戲時都能發揮出極速讀盤的優勢。我們此前曾做過一些測試,也發過一些橫向對比的視頻(如下),可以看到在XSX和X1X上玩同一個游戲時,兩者間的讀盤速度差距普遍在兩到三倍之間,部分游戲可能會達到四倍或更高:
這種差異建立在“固態硬盤VS機械硬盤”的基礎之上,但也許是得益于更好的硬盤性能、系統架構以及軟件方面的調試,讓它可以取得相對更快的讀盤速度。以上面的《極限競速 地平線4》為例,載入初始界面的時間僅為25秒。而進入游戲后,這個游戲就被置入后臺了,此后哪怕是中途退出來再玩了其他游戲,也可以依靠“快速喚醒”功能隨時回到這個游戲中,而不用再重復上述的讀盤過程。這也可以說是無縫游玩概念的一種具現,很是實用。
當然在世代的初期我們還并未看到XSX的全部實力,在這個節點上也尚未出現全新的第一/二方大作,而未來針對這些游戲的優化,究竟能達到一種怎樣的程度,還需要時間去驗證。
畫質部分,我們知道在次世代游戲面前是有一道坎的,就是顯示設備。無論電視還是顯示器,它起碼要達到4K/60幀的標準,否則就失去了次世代的意義。當然更好的、支持HDMI 2.1的顯示設備可以繼而追求4K/120幀、甚至8K,但僅就當下而言,那還是一幅不可及的幻象——幾乎沒有游戲能在面面俱到的前提下達到這些超然標準。
因此在本次測試的時候我們也繼續使用我們的“老朋友”——AOC 65寸G2X,一臺標準的游戲電視,支持4K、HDR,擁有95%NTSC色域、650nit峰值亮度、小于15ms的輸入延遲等優異參數。相信玩家們對它也不會感到陌生,因為論性價比,它幾乎是玩家們最好的選擇之一;各類游戲展會上也都有它的身影,而它也是我們此前測試游戲時最常用到的電視。
※在我們準備測試時,還收到了AOC游戲電視最新的XSX/PS5固件推送,更新后的電視可以自動識別XSX、自動開啟游戲模式、主機電視雙向喚醒。
游戲測試
游戲方面,這里主要撿兩個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品說說。首先是《極限競速 地平線4》,作為主推的第一方大作,論畫質效果和次世代特性,它都是頭牌。我記得以前X1X版的畫質模式也是支持4K的,但是只有30幀。而XSX版則在進一步加強畫質的基礎上做到原生4K@60幀——任何時候都非常穩定,這種區別還是很明顯的。
當然有高配PC的玩家可能早就享受過這種體驗了,我也看過IGN發的那個用2080Ti玩最高畫質的視頻。但我覺得次世代版的到來真得會有一些不一樣的意義,因為它讓原本的“最高標準”下沉為“大眾標準”。也就是說從現在起,多數游戲的標準都是這樣的:4K+60幀+高畫質參數。
※相機屏攝和實際觀看間存在一些差異,所以這里主要是就著配圖說一下的主觀感受。
回到游戲本身。在新的畫質參數下,游玩過程中給我留下很多印象深刻的地方。除了穩定流暢的60幀畫面之外,我覺得視野也是像這樣的次世代開放世界游戲所富有的標簽之一。它本身就是一個視野開闊的游戲,而現在配合更清晰的畫面和更好的光影效果,這種開闊的視野變得更加賞心悅目。隨便在這些山坡、叢林和田野中截幾張圖,都可以當做壁紙來用。
《刺客信條 英靈殿》在這方面也是一個比較有代表性的游戲。幾乎所有鳥瞰點都是這么個意思:所見即所達。在高畫質的加持下,景觀變得更加清晰且賞心悅目。而且從我主觀的感受出發,這種場面的視覺效果在大尺寸電視上看起來會更震撼一些。
同樣,XSX版的《刺客信條 英靈殿》也是以4K@60幀的標準運行的,但它不支持光追可能是一個缺憾。但我覺得這一點倒不影響它的畫面整體感觀,因為這個游戲的畫風走得不是真實路線,而是有一股油畫的感覺。尤其是畫面中同時出現山、水、云的組合時,那感覺就像是一個奇幻世界的入口。
作為首發的第三方大作,本作也為XSX打了優化補丁。讓不僅是畫質、也包括讀盤速度在內的參數得到提升。我相信微軟在這方面上是下了功夫的,就是幾乎所有XSX的跨平臺或向下兼容游戲,都會得到具有針對性的優化措施,進而強化游戲體驗。
這里似乎還出現了一個意外的小插曲,在我截稿當天,育碧又發布了一個最新畫質補丁。而據外媒報道,這個補丁強化了XSS版游戲,但在部分XSX版游戲環節上出現了幀數問題。我自己是沒感覺到的,當然了,如果你真得不幸遇到了,倒也不必過于擔心,畢竟育碧傳統藝能的事說找補回來還是能找補回來的。
其實《鬼泣5 特別版》也是個值得一提的游戲,畢竟它為了適應次世代做了很多嘗試,光是畫質模式就有多重組合。從4K光追到1080P/120幀,無論哪個,對于玩過原版的玩家來說看起來都比較新鮮。那它的光追效果雖然不那么充盈,但在部分動態環境——尤其是有水坑的環境中也是挺明顯的:
那其他游戲方面,值得一提的還有《精靈與螢火意志》,在技術層面它有點“先行者”的意思。它有兩個參數是比較獨特的,一個是6K超采樣模式,也就是把6K的部分畫質細節壓縮到4K分辨率下以增強畫質;另一方面是幀數,它是現在少有的能支持4K/120幀的游戲。后者是尤為難得的,因為我們看到很多游戲支持的120幀,都是基于降低分辨率或者僅限某一種模式的前提下,而這個游戲是可以兼顧彼此的。
※關于更多游戲的感受,后面會持續更新在這里。
XSX體驗總結
我認為用三個詞可以概括這臺機器:實在、實用、實惠。基于4K/60幀的次世代游戲體驗令人印象深刻,強大的硬件和優秀的兼容性帶來的極速讀取和快速喚醒等功能把玩家徹底帶到了次世代場景中;不斷擴容的XGP越發成為一項無法忽視的核心服務,顯而易見的是,它在本世代中將擔任起必不可少的“伴侶”角色。而在其他方面,系統和手柄的改變各有其顯見的價值,簡潔的機體造型不掩其在靜音和散熱方面的出色發揮。所有這些改動最終映襯出一個事實:這個不起眼的盒子已經消除或正在消除玩家與次世代游戲之間的距離,而在你被它擁入懷抱的過程中,也會無時無刻地感受到這種熱情。